房价连跌4年后 郑州这个中部省会开始“救市

搜狐焦点周口站 2022-03-02 09:43:5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来了,排名前列个取消认房又认贷的大城市! 3月1日,郑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 该通知提到五大项19条促进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改善住房市场供给、加大信贷融资支持、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转化、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稳定住宅用地供应节奏。依据

来了,排名前列个取消认房又认贷的大城市!

3月1日,郑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

该通知提到五大项19条促进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其中包括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改善住房市场供给、加大信贷融资支持、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转化、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稳定住宅用地供应节奏。依据各片区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情况,合理确定新增住宅用地供应量,确保商品住宅供需平衡。

通知提到,在去化周期小于18个月时,适度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在去化周期大于18个月时,适度减少住宅用地供应量。土地竞拍保证金较低比例下调至挂牌价的20%,土地出让金可在成交后1年内实行分期缴纳。

此外,房屋销售时,不得超出确定的销售价格办理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在企业层面,将给予企业项目贷款支持。包括定期组织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对受困企业贷款展期、续贷,按照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房地产企业并购贷款支持,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资金链运行压力。

或将激励市场信心

有市场观点认为,此次新政落地后,有极大可能将激活郑州的房地产市场。

过去5年,郑州楼市发展严重承压,始于2016-2018年的超高压调控,包括郊区限购、严格限贷、高昂首套利率,以及市场稍微有点起色就被摁下去的政策环境。

而这一次,无论是从根源改善住房供给,还是对合理住房的需求,亦或者在信贷方面给与企业的支持,力度都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当地政府对于促进郑州房地产行业走向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决心。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此次郑州政策传递了较为积极的信号。这是目前全国排名前列系统全面的楼市放松政策,相比过去一些城市零碎的操作,郑州此次政策系统,具有非常实质意义的稳楼市和救楼市的导向。

此外,郑州的楼市政策放松,从此前的鼓励房贷、降低首付开始进入到放松限购,对于购房家庭购房套数的增加等有积极作用,信号意义更强。而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放松,也比近期三四线城市放松首付的做法更值得关注,说明二线城市也开始进入到政策持续放松的阶段。

房价已连跌4年

“郑州楼市现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将来不会有大问题,市场需求平稳可期,供给侧也在优化调整”。2月15日,郑州代市长在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喊话楼市,坚定信心。

整体来说,近几年郑州楼市情况并不是太乐观,郑州房价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跌了4年。

据郑州住建局数据,进入2018年7月,郑州房价达到全年制高点13719元/平方米,下半年楼市进入下行期,之后房价一路稳降,而2022年1月份,郑州的新房成交均价为11551元/平方米。简言之,郑州房价已经连跌了4年多。

2021年洪水加上疫情还有经济下行,郑州GDP增速仅为4.7%,低于全国平均值。

此外,郑州是少有一座连续四年土地出让金逐年减少的城市。郑州的土地溢价率从2017年后就腰斩了,土地价格增长不明显,随着供应减少,土地出让金一年不如一年。

对于一座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土地出让金下滑则意味着城市各项基建的发展速度就会变缓。而郑州作为中原省会城市,野心肯定不小,但目前的房地产行情与其经济发展的需求肯定是不匹配的。

从业人员也很难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郑州有部分项目在2019年时曾卖到1.6万元/平方米,但到2021年底时,价格已跌到了1.4万元/平方米。

虽说在价格上比两年前每平米跌了2000元,但看房的人却并没有增加,售楼部人并不多。

颇显冷清的楼盘在郑州并不是个例。自去年7月洪灾、8月疫情过后,郑州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打折降价楼盘的声音,然而销售效果却不太理想。

郑州楼市遇冷,与之相对应的房企以及房企员工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据排名前列财经报道,过去一年因郑州房地产市场持续遇冷,有多家房企“放假”、员工只领较低工资。包括名门地产、城开集团、新合鑫集团、碧源集团、瀚宇集团等多家地产公司发出了放假的通知。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当下的郑州市场来说,需要的不仅是续命的“钱”,更需要对未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信心,而目前郑州的“救市”政策,无异于是给到市场的一剂良药,预计对后续市场将起到显著的提振效果。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